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欧阳伯询

欧阳伯询 暂无评分

人力资源 绩效管理

讲师官网:http://ouyangboxun.sougen.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欧阳伯询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查看详情>> 前言: 这篇文章是我的谈管理系列第一篇,也是后续所有文章的起点。 本文谈讨的核心是——管理。(注:本文中探讨的“管理”都是指“企业管理”,下同) 有朋友知道我要写这样的文章时,笑着对我说“野心不要太大了”,我笑着回答:“我试试吧。” 设想一个这样的场景,如果我们在被面试时,面试官问如下的问题: 作为一名经理人,您是如何理解管理的? 我们应如何回答?难吗?我们是否觉得有点不好找到头绪与脉络? 管理, 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教科书讲过,大师们讲过,我们似乎不用再去重新思考它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实现?但在现实的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感觉到企业管理的混乱,经理人们对管理认知的模糊。 管理,这是企业家们,经理人们应该有清晰认知的问题。 管理,这个问题,我没有在教科书中,大师著作中找到解答我所有疑惑的答案,所以,我想: 要不我来给这个答案!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将管理定义为系统管理! 在分享之前,我想说几点关于学与思的感受。 1、如果我们没有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困扰于心,就暂时不要阅读,或少点阅读。 2、问题是引导我们提升的起点,找出问题比大量学习更有帮助。 3、思考远比学习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 4. 真理不是来自于实践,而是来自于实践基础上的思考; 5.习以为常,不要习以为真; 这个系列的文章基于如下问题: 1、企业管理的目标实现的基础是什么? 2、管理是什么? 3、当企业各项基础确定的情况下,管理的着眼点是什么? 4、企业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系统管理是什么? 5、如果企业中各组织模块是互相协同的整体,那么各项组织模块之间是如何成为一个体系的? 6、组织架构的设置应以什么原则为基准? 7、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核心,那么这个核心是什么? 8、什么是目标管理,什么是计划管理? 9、目标与计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0、人力资源的选拔、培养是否可以找到一个可参考的胜任力基准? 11、胜任力中的能力是什么,应如何评估,如何培养? 12、什么是技能,与胜任力及能力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13、知识是职业人的胜任力吗? 14、什么是思维?,什么是系统思维? 谈到管理,我想我们应该想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1、管理为什么? 2、管理是什么? 3、管理如何实现? 我在企业授课时,提到这些问题,不同的学员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经过一起的探讨,所有人会发现,这些答案基本出自于个人的经验、体会或感受(而不是慎密的理性思考),总觉得其中有对的地方,但也有难以说清楚的地方。 我一直持有这样一个观念:即如果一家企业的领导层、经理层对管理相关问题的理解不能统一,那么如何能实现这家企业在管理中的一体化。 管理,这一命题,是否应该有标准或统一的答案? 有人认为,不同企业,在不同的行业中,规模不一,资源不一,管理不能有标准化。 针对这样的观点, 我一直这样认为,企业就好比“车”,有类别,有大小,有不同,但不同的企业,其本质还是“企业”,就象不同的车,其实质还是“车”。 因此,我坚定的认为,管理应有一个标准或规律,我想找到这样的标准或规律。 车有类别、大小的差异,但有一点共同,即车是运输的工具。 企业有行业,规模的差异,但有一点共同,即企业都是盈利性组织。 车作为运输工具,最大的共同点是其运动的原理基本一致。 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最大的共同点应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企业最大共同点在于,实现盈利目标是基于企业外在与内在条件基础上靠“行动”来达成。 管理为什么?管理为了达成企业盈利的目标。 管理是什么?管理是实现“行动”有效的系统! 管理如何实现?管理靠这个系统良性运营而实现。 下面,我将逐步架构这个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应该会有: 目标、计划、决策、职能分工(生产、营销、物流、人力、财务、行政、研发、成本、质 量、风险控制、法律事务、计划管理)、权责、流程、制度、行为标准、奖励与惩罚、 企业文化等诸多因素。 它们在企业的组织中共同存在,那么它们之间应该有关系,它们应该组成一个有效运营的系统,我想指出,只有这个系统能运营良好,才能有效地推动有效的“行动”,实现企业目标。 这就是系统管理。 前提:企业管理的目标实现的基础: 1、外在条件: 市场、合作方、竞争方、政府 2、内在条件:资本、技术、人力、设备 有了这个前提,企业在能成之为个企业,才能做好去实现盈利的准备。 好,开始分两个阶段推导: 第一阶段:确定企业从目标开始到实现目标的全过程。 管理的第一步:找到企业方向 管理的第二步:分清现况 即明确企业的内外部条件,长处与不足 管理的第三步:确定目标 在方向与现况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目标 澄清一个概念:目标管理是管理目标吗? 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 其实质是以目标为参照实现管理。 如果找到这个目标,那么第四步是什么? 管理的第四步:找到目标与现况的差距 这个差距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才需企业的各级人 员通过“行动”来解决“问题”。 管理的第五步:提出解决措施并决策 解决问题的措施可以有多种选择,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就是决策。 管理的第六步:编制计划。 我们通常说目标计划管理,于是很多人就认为计划就是目标的后续步骤。其实,计划是以决策为基础的。 管理的第七步: 整合资源,调配人力,通过调整、修正与控制推动行动,按计划实现目标。 从开始到实现目标,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过程,过程中的要素有:目标、现况、问题、措施、决策、计划、资源、人力,而推动这个过程最终能达成目标就是“行动”。 管理的任务就是确保这个“行动”在企业这个组织中,上下一致,协同有效乃至高效。 行动是一个过程,它分阶段,分步骤,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各级人员对过程的环节混乱或不清晰,管理的一体化就无从谈起。 第二阶段:确保行动因素有效的因素 要确保上述七步行为的有效,我想应有如下的关键因素: 第一因素:工作标准 即公司的组织架构、权责、制度、流程、手册、表单。 第二因素:行为标准 即领导者、经理人、执行层在“行动”时应遵循的标准,如汇报的行为标准,会议的行为标准,领导的行为标准等等。行为标准就是企业各级人员的行动模式,也是人力资源选拔与培养的基础。 第三因素:企业文化与奖惩体系 中国的老板很喜欢谈文化,但我认为1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暂时可先不谈文化, “行动”中的好与坏需要有判断的标准,同时也需要有推动“好”与遏制“坏”的手段。 第三阶段:构建系统 什么是系统管理,我认为应按如下的结构建立这个系统,我称之为管理的4维系统,如下图所示:     系统管理的逻辑:在建立工作标准(组织架构、权责体系、制度、流程)与行为标准(胜任力模型)基础上,通过文化与奖惩体系,推动企业行为(领导层行为、经理层行为、执行层行为)转变成有效行动,实现企业目标。 系统管理的四维: 1、管理中行动的全过程: 管理的系统化认知1: 管理是认清方向,分析现况,确定目标,找出目标与现况之间的差距(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决策,以此为基础编制计划(明确划分计划类及非计划类任务),通过整合资源,调配人力,实施调整、修正与控制来推动组织全体、团体或个体行动,从而最终按计划实现目标的过程。(写这句话我花了约10分钟,写完后通过几次阅读,自认为总结得很好,觉得自己很不错,略感骄傲。呵呵,勿喷,勿喷!) 注:以上定义我称之为管理行动的七步,它涉及到目标、决策、计划与工作的全过程, 是系统管理的中轴,也是系统管理的基础,在现实的工作中,企业各级管理者需全面理解此七步 的逻辑,从而确保企业的行动的一体化,在具体的工作中,大量争议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各部门人员在行动中的不统一。 例如,当处于问题解决的现况分析阶段时,此时的管理任务在于集合力量描述客观问题,但大多数企业企业会出现“这事我觉得可以这样处理”这样的杂音,杂音太多,力量难以聚焦。 这是整个系统管理的中轴,也是行动落地的实现路径。   2、建立工作标准: 管理的系统化认知2:管理是确定组织模式、制定流程与制度并构建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的金字塔体系如上图所示, 在顶端,是组织架构与权责关系,也是整个工作标准体系的核心。 在这个体系中,最重要需要解决的是企业这个组织中各项职能之间的关系,这又是另一个管理中的难题。 我在系统管理的课程中,有一个必问的问题: 假设企业中有如下职能模块: 它们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关系,请画出它们的逻辑关系图,请注意,我这个课题的要求是画出各项职能之间的逻辑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肯定是存在的,因为企业是为了盈利而组成的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各项职能都应是彼此配合与协同,共同实现企业的目标。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何表示,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如何实现协同与配合,我在研究此课题前,就曾想过:如果我们不能明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就难以合理与有效。设想我们如果都找不到发动机、油门、刹车、离合之间的关系,我们如何去设计一部开得动的“车”。 我研究过许多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发现组织结构不合理是众多企业的通病。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其制度与流程再到工作表单,不可能做到合理。 要实现企业运营有效,从组织架构到权责关系再到制度与流程,是企业绕不过去的关口。 回到这个课题,下图是大多数学员的相似答案: 多么象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图。 在现场授课时,我会就这张图,提出问题:如果成本管理是在财务管理下面,那么在图中如何找到它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职能的成本关系。 在现场授课时,我曾问学员,如果难度排序从1到10,那么这个问题的难度是多少? 绝大多数人举手表示难度是10。 我的观点:貌似困难的问题,其实质可能是简单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没有做到能结构化地去分析、去解构与架构。 这个组织的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基本准则,从而确保各项职能的关系能实现全面协同,我在《欧阳伯询谈管理之2——组织的体系》中详述。 3、建立行为标准: 管理的系统化认知3:管理是确定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员工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是确保管理行为有效的基础之一,而企业行为标准的建立又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在这方面,传统的胜任力模型完全失效,企业的人力资源选拔与培养基本依赖于经验,企业的员工能力培养基本无效。 什么是综合能力,什么是领导能力,什么是管理能力,什么是专业能力,如何去评价,如何去培养,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必然的联系,或者说是否也能找到一个客观的标准,从而找到实出评价与培养的路径?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FTP&SAC胜任力模型,具体请参见《欧阳伯询谈管理之4——FTP&SAC模型》 4、文化与奖罚: 管理的系统化认知4:管理是确定企业文化导向,制定奖惩体系。 4.1企业文化: 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总给人“假大空”的印象, 常陷入标语化,口号化的传统模式,其实企业文化本质的逻辑是: 4.1.1企业文化是系统管理的一环,其实质是确立企业的行为价值标准,从而构建企业成员行为的价值取向,最终仍以推动企业价值标准所提倡的“行动”为最终目标。 4.1.2 企业文化的落地的基本逻辑图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只有体现在制度、流程中,通过对行动的影响,才能转变为有效的行动。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企业清晰的发展愿景,并通过有效的评估体系才能确保文化的落地。关于此部分,我将在《系统思维到系统管理》一书中详述.   4.2 奖惩: 管理的对象以基于实现目标的行动。行动有好有不好, 自然就需要有奖有罚,从而推动“好”而遏制“坏”。这个推动与遏制的过程是通过“评价”与“奖惩”来实现的。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评价”的体系与“奖惩”的标准。 二者之中,“评价”的体系是其关键也是企业系统管理中的难点。 评价的体系: 体系的要点:评估的对象是“行动”,行动可分为两大类: 1、个体行动; 2、组织行动; 行动需要对针对的评价,此评价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A. 行动的模式: 考察组织的行动能力与个人的胜任力; B. 行动的结果:考察组织业绩与个人的业绩。 第二步:企业评价体系 企业的行为评价体系+企业的组织诊断体系=企业评价体系
  • 查看详情>> 今天惊蛰, 开始我的闲谈。从儒学谈起吧。 。 。 凡任何学问或思想, 我的认知是不要从我们的情感出发, 也不要从我们习惯的概念出 发去下我们的判断。最近几年,听了太多的关于民族复兴与国学兴旺的言论。纷扰之中, 还 是觉得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而这样的思考最好能从其本源与本质去找。 儒学是从孔子开始的吗? 是孔子创造了儒学吗? 历史不是这样的,儒的源头应是另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巨人,他的名字叫姬旦,即周文 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史称周公,也称周公旦。 周公的历史价值在于: 1、创造了中国的封建制(也称封邦建国) ; 2、创造了周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儒”的体系。 说说封建吧,一直说中国是几千年的封建王国,其实,封建的历史在秦统一六国之后 就基本结束了,即使在汉初有一定的反复,但汉武帝之后就彻底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而欧洲 在进入现代社会(大概在1588年,由荷兰建立第一公民选举的市政府)之前,西罗马帝国 分崩之后,都是真正的封建机制。 回头说“儒” ,中国以此为国学的根基,但当代人去很少有人真正思考为什么是儒统治 了中国几千年,为何在近代又节节败退。 “儒”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个人认为,真地需 要好好闲谈一下。 。 。 。 。 任何一种文化或思想的根源都有其客观性的背景,当后世人对儒学或儒家或褒或贬时, 我们还是应找到其历史的本源: 中国的历史从其本源上看是有其特殊的地理因素与经济因素的。 一、地理因素: 1、 四大文明古国: 我们一直在谈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很少人能说全了;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巴比伦 中国 呵呵,注意一下啊,我没写古中国,因为这四个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是延续的, 其它几个早已灰飞烟灭,文明不复存在了。 而历史学这门知识往往是不客观的,一直有人在问为何与中国基本处于一个历史时期 的古希腊为何不是文明古国之一。 从文明的角度讲,古希腊肯定应是古国之一,但四大的分类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有 一定的合理性的,即这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如下共性: 1.1都是河流文明; 1.2都是农耕文明; 而古希腊则不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想想,古希腊应是什么文明? 2、 中国的地理特点: 2.1黄河与黄土高原 黄河,中国地理因素中的第一要素,它所经过的黄土高原,因为土质细腻,在中华 文明的初期就适合于耕种,在没有青铜器之前,由于黄土的细腻,人们用木质的农具 就可以开耕,这便于文明的起源; 但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黄土极易被冲蚀,因此黄河自古就是一条泥沙之河,也由 此成为水患之河; 2.2 海洋季风与降雨 中国只有一面沿海,而中原的降水主要是由来自菲律宾沿海的富含水汽的暖气流与 来自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流交聚而产生,同时由于季候风的影响,在中国内陆的降水 又是难以均匀,三年一小灾,六年一大灾,这是产生水患的另一种原因。 3、 中国历史上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先天矛盾 中国的历史,除了水患是每个朝代的大患以外,在1840年之前,农耕文明的外敌 来自于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由于其先天的生产与经济基础,造成其民族血液里的侵 略与掠夺本性,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莫不如是。 中国历史上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 关系并非我们现在的历史书上那样的描述,其真实的历史一直是血泪远远大于和睦。 当然,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未间断的威胁从1840年以后有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 历史在此时在中国人面前显现出另外一种更强大的势力。 。 。 。 。 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从1840年开始,这一年,对中国来说,是种难忘的耻辱, 但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历史的必然与选择,历史在这里转了向,中国从此不得不选择新的道 路。 回头说我们的儒学,基于前文的地理与经济基础,注定了中国文化中以下的必然: 1、中国由于这种地理带来的水患与游牧民族的入侵,导致中国必须建立大一统的 国家以集合河流上下的合力去治水及抗敌,孟子所说“天下定于一”就是这个道理; 2、这种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为单位的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 就必然建立以“家”到“家族”到“乡里”再到“国家”的社会组织方式,这种方式的基础 是血缘,是家庭的上下层级、是维系这种关系的种种秩序。 。 。 周公提出的“封建” ,这在始皇后就逐渐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而他所创造的“周礼” , 则是基于中国这种经济方式与社会秩序的必然产物,这个“礼”成了儒学的基础,也是孔子 大力推崇的维系社会秩序的运作法则。 在这个“礼”之上,孔子推出了“仁” ,又以此建立了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的“五 常” 。中国的儒学到底是“什么” ,为何能统治中国如许年,然后又在近代败得一塌糊涂, 在 当代又再次被包装成民族文化的象征,我们到底应如何审视“它” 。我在后面继续阐述。 。 。 。 。 中国当代的学术大家李泽厚先生(现旅居美国)曾在其《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对“儒” 进行了充分的评论.在其眼中,自孔孟起,历经秦汉“天人合一” 、宋明“心性理学” 、民国 康梁之“贯通中西”到现今的“新儒学” ,整个儒学发展史沿着两条不同的线路前行: 其一是“内圣”路线(儒道互补) , 其二是“外王”路线(儒法互用) 。 李泽厚先生认为儒家之“礼”起源于古代巫书,经周公演礼后理性化、政治化、伦理 化为“仁” ,礼与仁分别代表了社会性道德(公德)与宗教性道德(私德) ,而以“礼,仁” 为根本标志(义、智、信、忠等皆由礼、仁推出)的儒学的根基则在于“情本体” 。此“情 本体”并非简单且肤浅的“情感” 、 “心情”等感性认识,而是“理欲互融” , “道在伦常日用 之中” 。此“情”非单纯的自然生理情绪,更有社会理性积淀其中。 我在大学毕业那年,半年多的时间,夜夜捧着泽厚先生的《李泽厚十年集》 ,当时的 种种感馈十六年过去了,至今仍然难忘。但这样的描述现在回头去看还是太复杂了,学问真 如果成了学术,就只能是学术了。我现在在想,一种文化的延续并不在于其历史如何,而在 于其现在如何,更在于其未来如何?对“儒”的归纳,我们可以说: 1、 “内圣外王” ,即内心修炼才能做到向外的事功,所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是也; 2、 “克己复礼是为仁”,孔子对"仁"的定义; 3、君子与小人(儒中的小人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小人,本质的概念是从事具体事力的 手工者或商人, 中国文化中的君子或圣人是这个文化中最可笑的元素) 在儒的体系中,我们听到是: 君子不党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君子不器, 小人不道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4、从五常再到三纲。 儒家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其中的典籍不胜枚数,但如要回答其为何能统治中国几千年, 而在近代又完败于西方,其本质的原因只有如下几条: 1、儒学适应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经济基础,其简单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方 式需要儒家这种以维系社会伦理纲常为核心的文化意识; 2、在儒的体系中,不管后人如何为其添加诸如"实用理性、社会公德、人心本善、民 族心理基础"的外衣(当然也有人奉之为心灵鸡汤), 儒的本质是维系上下有别的层级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 没有平等, 更没有个体的独立意识与自由,这从根本上造成中国文化的核 心元素中没有"民主与自由"的基因; 3、 在这种体系下, 儒的文化导向是更重视社会的纲常体系, 即所谓的"道"(儒家推崇的 “道”与老子的“道”不是一个概念),而鄙视研究具体事物的"器",所谓"君子不器, 小人不道 "就是这个道理. 更甚者视科技为"奇技淫巧", 这又造成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中没有"科学" 的基因。到近代,从中国一直奉为民族英雄的林则徐的言论, 到蒋中正先生心中的偶象曾 国藩大人的“耕读为本”无不召示着这个老大的中国无力自觉地走进现代; 4、现代社会的基础是什么?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组织法则,这个不用我啰嗦了,如果实 在要讲,就在下一个话题中说吧. ( 西方文明的源起是什么?为何是西方率先进入现代社会,在下一个话题中我会谈) 有人说中国在宋就有了资本的萌芽,在明末更是如此, 只不过是满清进关, 造成历史与 文化的断裂. 呵呵,借用黄仁宇先生的话"哪有萌芽几百年还不能突破的文明"。 中国文化的基 因到今天仍然很少人能真正地反省。 在高举国学旗帜的今天, 在高喊"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 我们还是静一静,去想一想:我们要复兴的是什么, 我们的文化是否更需要我们的自省? 我,还是更爱鲁迅
  • 查看详情>>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国学, 他认为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国学, 因为一个强盛的民族不能没 有自己的独立意识,需要有自我的价值观。我认为这是当前的民众普遍的思想,当一个民族 在崛起时,我们会为此自豪,也会因此而去寻找思想及文化上的归依,而这一起却都倾向于 从历史中寻找, 寻找能在历史上代表民族思想的所谓旗帜, 而有时会忽略这种文化或旗帜的 本义,我认为这是当下国学学习的一个极大误区。 凡是文化, 一定不是民族的就是最坏或最好的, 也一定不是国外的就是最好或最坏的, 文化的力量绝不在于历史,而在于当前与未来。 本文会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延用上文的方法,我希望能从文化的背后因素,或者 说是本质因素中去寻找这种差异的实质。 文化乍看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大的如宗教、诗歌、美术、音乐、哲学、科技,小的有 如饮食、风俗,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如此复杂的概念,我们要去谈比较,往往会让人觉得 不知何处入手,又觉得处处都可以入手。 其实,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呈现于外的常常是纷纭复杂的,我们会因一首诗歌去 感概我们文化的底緼, 但毕竟这不是文化的实质, 我们还是应从这文化的表象中去找到其本 质与特性; 于我而言, 不论文化的外延如何, 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是代表这个国家群体意识的外显, 其内涵只有三个方面: 宇宙观(世界观) ; 社会观; 价值观; 2 这种文化的内涵作用于个人就是每个个体的宇宙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此为基础,我们要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就只能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1、宇宙观(世界观) 其实“世界”一词对中国人而言,是舶来品,它来自于印度,佛学有言:世界的千 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 宇宙则是中国人的词汇,英语则为 SPACE 我一直认为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是更全面与系统的, 从对宇宙的定义就可以 看出: 宇宙:宇为空间,宙为时间; 世界:世为时间,界为空间; SPACE:空间 中国人在宇宙观上有更远及更系统的理念, 既有老子的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也有体现在中国的文化上一直延续千古的传唱;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春夜游桃李园序》 (斯文之 壮美,每用心读之,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 ) 在这方面,西方更从小的视角去看世界,西哲很早就开始定义物的组成(如原子) , 西方更倾向于具象这个世界,而不象中国较抽象这个世界,西方着立于小,中国着力于大; 西方的传统里把不能科学化的神化, 中国则是更诗意地去看这个宇宙, 有宇宙时空的情感但 无恐惧,无意也没有内在的驱动去具体化或科学化这个宇宙。 我个人从情感的共鸣上更喜欢我们的宇宙观(太白的《春夜游桃李园序》 ,东坡的《前 3 后赤壁》 ) 。 。 。 。 。 。 我同时认为只有结合中国在系统的方面的内核与西方在细分方面的特长,才是未来科 学、教育与管理的出路。 明天接着谈这样的宇宙观的背后因素。 。 。 。 。 。 。 中国的这种宇宙观是与中国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 一个农耕民族,其最关心的问题在于农业的生产,而农耕文明是与天与地息息相关, 生 产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生产者的勤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时与气候。 在这样的生存方式下,中国人自然形成了以下对宇宙的认知: 1、万物生长有序,并与天地相关联; 2、春播秋收,四季有序、荣枯相替; 3、人力可为而又不可为; 因为天地相联,故万物一体,所谓因无而生有,因一而二,因二而三,因三而纷纭众 生,但不管如何不同,其本质相通,虽不同但不可分,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 ) 。 在这个方面,才会有中国宇宙 观里的“和” ,才会有“和而不同” ! 同时更因为四季有序, 荣枯相替, 以上两个因素叠加起来就有了中国文化中的 “太极” !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阳到极处成为阴,阴到极处变为阳。 这才会有中国人宇宙与世界观里的“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4 因为人力可为而不可为,才使中国的宇宙观不会把“人”定义为万物之主,对宇宙的 态度既是可敬也是可亲同时更是处之泰然。 这应该是一种朴素的宇宙意识, 但我更认为是一 种良性的宇宙意识。 这样的文化使中国人经历种种磨难之后不会放弃希望, 这个民族才能延续至今, 千年不 倒。这是一个精神意识上不敏感的民族,我们很难真正象犹太人那样去牢记传统与仇恨, 我 们也不会象日韩那样处处在意小节、蝇营狗苟。我认为这是这个民族的优点,当然或许从另 一个角度来看,也会是一个缺点! 同时这样的宇宙意识使我们更重视整体与系统, 在这个的宇宙观里, 万事万物都不可分, 事与物需把握整体而非枝节, 这与西方的科技基础 (源于古希腊的科学方法与文艺复兴后的 实证研究)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而正因为此,当西方近代三百年的科学走入“以数代质, 以 理代物”的死胡同时,中国宇宙观中关注事物本身,关注事件本身的理念应是科学未来的方 向,这个方向更能代表中国宇宙观与西方宇宙观的融合。 “数学是科学之母”应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西方因此走入了“数在物先”的死局。这是 我在食人之牙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查我父亲(欧阳首承)的文章。 在这方面,他是一个巨人,他变革了当代科学的格局,我承认那是一个我登上珠峰也望 不到的项背! 欧阳首承先生认为: “宇宙的源起是什么?是差异! ” “没有差异,就没有物体,没有差异就没有物的变化-事件! ” 5 “没有物就没有空间” “没有物的变化就没有时间” “空间是物体之后! ” “时间是事件之后的存在! ” (曾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说“时间先于存在” ,欧阳 首承先生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 这是延续中国宇宙观的对宇宙本源的最伟大突破! 如果说我支持我们的国学,我是支持我们的宇宙观! 本来今天应该谈西方的宇宙观, 但在写到西方时, 我意识我们所谈的西方到底是指什么? 我们或喜欢这个西方,或讨厌这个西方,但它究竟是什么? 我想应该先明确这个概念: 西方! 首先,这个西方肯定不是唐三藏取经的西天。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以为,这个西 方应是: 1、古希腊; 2、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 3、中世纪的欧洲 4、文艺复兴的意大利; 5、文艺复兴之后的近现代的西方; 如果从这个历史的角度,我们所说的西方一定是现在这个体系,那么它是什么? 6 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一般定义为欧美,但这个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呢,如果不明确,我们又如 何能比较。 前几年阅过一篇文章,定义这个西方为盎格鲁—亚美利加体系。 盎格鲁指英国,盎格鲁.撒可逊为英伦半岛的英语文明的创造者; 亚美利加当然就是指美国。 这个系统或称为体系延续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时间, 在过去这四百年里, 它在欧洲击败了西 班牙、法兰西王朝、德意志帝国、前俄罗斯与后来的苏联,它在亚洲打垮了印度的莫卧尔王 朝与中国的满清,强迫日本与韩国走入现代社会,在美洲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超级强权, 统 治了大洋洲,搅乱了非洲与中东。 这个体系,对外,强化军事与强权,强化文化的渗透与入侵; 对内,强调一个民主的政体,重视商业发展与科技; 这个体系:它建立了这个世界现在的通用的政治体制与基本价值; 这个体系:控制了唯一的国际语言,建立了最大量的标准与机制; 这个体系:占领着文化的高地,建立了文化的霸权; 这个体系: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 这个体系:贪婪而狡诈; 这个体系:我们恨之而又爱之。 。 。 。 。 7 其实这个体系的起源不是英国,而是北欧的一个小国:荷兰。 这个小国: 在1588年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公民推举的政府; 在1602年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公司; 在1607-09年分别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家银行与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在17世纪它控制了海上50%的国际贸易,在亚洲、大洋洲、美洲建立了殖民地, 请记住,这是一个只有北京大小的小国,当时的人口也就抵上当时的北京。 这个国家在18世纪把交接棒给了英国,后者在18、19世纪傲视全球,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 日不落帝国,而后又在20世纪把接力棒给了美国。 这个体系直到现在仍掌握着这个世界的话语权, 当我们说西方时, 当我们说中西方的文化比 较时,我们真地应知道我们是在与什么样的文化在比较。 这个文化的根源是什么,为何在近代与现代有如此的力量,我们讲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 自 己的价值尺度,我以为这种说法不是一个真命题,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所谓的自己的文化, 而是一个使我们这个民族更能走向未来的文化, 它应该在明晰过去, 认清未来的基础上以开 放的心态与理性的思考去汇聚,去融合,去构建。这才是“文化”的态度。 中国人太缺乏理性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我们背负着太多的历史包袱, 这让我们不敢或不愿审 视这个世界。 再重复一次,民族的就是最好的这个概念是不对的,一定不对! 8 历史一定要在审视与比较中去研究,要建立基本的科学与理性, 再重复一次,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历史,而在于当前与未来。 。 。 明天再谈这个“西方”的背后因素,这是一个较难谈的课题,我试试吧。 。 。 。 。 。 昨天我提到西方文化的根源是“两希”文明:希腊及希伯来。 今天,在谈了英语学习这个话题后,继续谈谈这个未完成的“也谈中西方文化” 。 先谈希腊吧,提起希腊,我们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蔚蓝的爱琴海(这个见证爱情甜蜜的地方, 至于那些甜蜜的爱之后是否还是那样甜蜜大家就不用关心了) 。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 。位于欧洲南 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 其历史上的几个关键点: 希波战争:前490年至480年,两次希波战争结果希腊(雅典联合斯巴达击败波斯)获胜, 雅典成为霸主。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至405,雅典失败,斯巴达成为希腊的霸主。 马其顿崛起:前336年,亚历山大即位到323年去世,期间希腊是马其顿时代。 具体的历史不用细谈,网上很多,但历史不是表面的故事,应是其背后的更深的要因,即什 么是希腊文明背后的决定要素。 对比中国文化的地理及经济因素,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希腊文化的原由。 地理因素: 希腊是岛屿国家,与其它四大文明古国不同的是,它不依河而建,不是河流文明,这个 岛屿国家,土地贫瘠,不盛产粮食,但它产两种作物,即葡萄与橄榄。葡萄可以酿酒,橄榄 9 则做橄榄油,希腊就以这两种主要的作物与其它地区交换粮食,也因此,希腊人被逼上了海 洋。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 为何山西能一度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为什么会有走西口的传奇, 这依然是因为他们没有土地的依靠。 而当他们走上这条商业之路时, 一个不对土地依赖的民 族,不依农耕生产模式的民族,必然在其文化中种下与农耕文明不同的文化元素: 商业文明基于双方的交换: 在商业的交换中,他们会切身感受到人类因为追逐利益而先天的利己,以至尔虞我诈, 于是在这样的文化中, 会少一些农耕文明中的田园温情, 更少一些农耕文化中的权威以及由 权威而带来的层级。 同时由于这种在商业交换中必然体现出的天性的“利己” ,也种下了对契约的需求,所 谓 “奸商” ,必然会产生在“奸”的基础上的双方对商业合约的归依,这是商业经济的必然。 更是因为这种商业文化中所决定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希腊上层组织结构的议会制与其民 主机制,DEMOCROCY 产生于希腊。 由于不囿于土地,所以其视野会宽广,且更由于其长期在海上的生活,他们不会习惯 以固有的视觉来看待这个世界, 相对农耕文化对世界的认知, 比如中国的四季分划与十二节 气, 为何中国的北方及南方觉得并不适合, 是由于这种划分来自于中国中原区域人们的认知。 这样的海上生活,会让希腊人更多的感受到不定的变化(不同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四季往复, 周而复始) , 这些变化会让希腊人更深地去思考宇宙的本源性问题, 在对这些问题的诘问中, 希腊人 (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思多德为代表)建立了基于问题本身探究的逻辑(LOGIC 一 词来源于希腊)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辩文化奠基) ,由此为另一种伟大的文明奠 10 基:SCIENCE。 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中追寻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均来自于希腊,而这两大先生的缺失正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致命弱点。 再谈希伯来: 希伯来 汉语的“希伯来” ,译自英语 Hebrew。在犹太人的语言国,最早的犹太人被称为“希 伯来人” ,意思就是“渡过河而来的人” 。因为根据《圣经》和其他史料记载,犹太人的族长 亚伯拉罕率领其族人从两河流域的乌尔城(Ur)渡过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来到当时被称为 “迦南” (Canaan)的巴勒斯坦,此后,这些古犹太人便被称为“希伯来人” (见《圣经· 创世纪》第14章13节) 。这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多次迁移,而其文化中什么样的要 素成为西方文化的基石呢? 这个基石即是犹太教: 犹太教(Judaism)是世界三大一神(即只信仰一个神)信仰(即只信仰一个神)中, 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 托拉(托辣) ,即圣经的前五卷书。托拉,英文:Torah。托拉广义上指上帝启示给以色列 人的真义, 亦指上帝启示给人类教导与指引。 狭义上指 《旧约》 的首五卷 (犹太人不称旧约) , 又称律法书或《摩西五经》即《创世纪》 、 《出埃及记》 、 《利未记》 、 《民数记》和《申命记》 。 它同时是当代西方基督教的起源, 那么为何这个宗教成为适合现代西方文化的本源之一 呢?为何它能适应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这样几个关键词我们应记住: 人生而有罪 11 人生而平等(上帝面前) 救赎 摩西十诫(出埃及记) 新教(马丁.路德) 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马克思.韦伯) 在这个宗教体系里,只有一个神;但这与后来的资本主义的近代发展并不重要,关键 在于: 人生而有罪(而非中国儒家的性本善) 这一点需要好好谈谈。因为人生而有罪,故人是不可信的,这是这个宗教在其本质上 符合人性的一点,在我看来,人生而不一定有罪,但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即人天性利己。 故在社会关系中,在本性上“人”是不可信的,这是产生契约文化的必然条件,而这又符合 商业文化的本质要求。 再看看儒所倡导的:从性本善到内“圣”外“王”再到所谓的君子与小人之别,当 儒在用 这个本质违背人性的逻辑时, 就自然走入死结: 看看“儒”的伟大宣言吧: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其实,这个世界是“民”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世民(citizen)不是圣人的 世界,不是高尚道德的世界,是从利己再到利他的社会,这才是现代社会的本质 儒在其对社会观与价值观立义的本质就错了! 12 少年时读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 文天祥的《正气歌》曾心潮澎湃,但后来才想清楚,这个世界真的是庶民的世界, 我们不需要圣人,也不需要谁来为我们开什么太平。 人生而平等! 救赎: 因生而有罪,故需赎罪,而赎罪的道路是向上帝归依并实现救赎,这其中也是一种 人与上帝的契约; ( 《肖森克的救赎》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摩西十诫: 这个故事,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里会有出埃及记,会有那个著名的西奈山,这是 上一条与上帝签订契约的最好说明; 新教: 新教强调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三大原则。 这是和天主教针锋相对的,是新教各派共同的特点。 新教所强调的因信称义,即人不需一定要通过所谓的圣事或通过天主教教阶制 的神职人员,才能将救恩颁赐,这打破的旧有的天主教的统治。 《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 (马克思.韦伯) 这本书感兴趣的可以好好查查,马克思.韦伯是近代古典管理学的三驾马车之一, 但 个人认为《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帮助我们进一步充分从文化的本源上理解了西方 走入资本主义的原因: 新教进一步阐明: “罪人”如要因信仰而进入天堂需要: 13 成为上帝的信徒; 成为上帝在此世的选民; 成为选民的条件是需要在此世获得成功; 成功的很重要的标志不是所谓的道德典范,而是生活的富足; 文化能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关键即在于是否适应于这个社会的经济组织方式,商 业文明注定了: 需要人与人的平等; 需要承认或尊重商业的成功,即对“利”不排斥甚至推崇; 需要契约; 需要社会管理的民主机制; 需要或推崇科技的发展。 非常可惜的是我们的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的文化与以上种种完全背离(我们 文化中优秀的地方在上文提过) ,造成中国文化在社会观与价值观方面无能帮助中国社会走 进工商文明,这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宿命! 这即是我想说的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